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昆明转角大阳台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昆明转角大阳台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很高兴与大家讨论老时代的昆明!时间在慢慢流逝!我们的生活在不断的更替变换,以前的很多东西都不负存在,现在,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,老时代的昆明,讲一讲老时代的“八面风”
长春路交叉口(现西南大厦处)是老昆明典型的 “八面风”建筑。
两条街道交叉接点处的扇形建筑俗称“八面风”。这些造型优美,灵气十足的建筑,可算作昆明老城的代表性建筑。在昆明一千多年的建城史中,本土建筑受中原文化和西洋文化影响较深。在清末民初就形成一个集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建筑体系,形成了昆明老城的建筑风格,反映了昆明老城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文化,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。如武成路、大观街、长春路、圆通街……属于传统建筑的街道;南屏街、金碧路、同仁街……属于西式建筑的街道;而宝善街其北面主要以西式建筑为主,南面建筑则以中式建筑为主;传统街道中不时插入几幢西式建筑的街道就太多了,如护国路、庆云街、青云街、文林街……而这些分布在老城各街道交叉口中的“八面风”建筑,所处位置四方呼应、八面照应,是开铺做生意的首选。长期以来,这些建筑与市民日常生活亲密无间,随着时间的推移,已成为老昆明城街道上画龙点睛的经典之作。“福林堂”、“胜利堂前的杯形建筑”、“昆明银行”等建筑就是这些分布在老城街道中“八面风”建筑的代表作。我认为,这些“八面风”建筑与本土“一颗印”民居传承了老昆明千年建筑文化的文脉,是当今名城保护中挖掘传统建筑符号的源泉。这些建筑的体量、造型、尺度的把握与所在街道的宽度、空间处理得恰到好处,显得十分温馨,平易近人。在主城商业中心区,以二、三层为主,偏离城中的背街小巷则以一、二层为主,大多数作为商铺使用。这些建筑虽不具中原地区官宅大院之大美,但却具有江南建筑的小巧玲珑之美。经数十年沧桑,它与老城居民的亲密关系,已使这些“八面风”建筑成为所在街道、街坊的标志性建筑。 “八面风”建筑的风格、造型、体量、功能除了自身的特点外,它还有承启、协调、统一建筑风格的作用,可以说是这条街道建筑的领头羊。这些具有地方特色,像繁星一样散落在老城街道中的“八面风”的经典之作,不正是融合了多元建筑文化的老昆明城的痕迹吗?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,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历史印证之一。建筑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,隐含和传递着人类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状况的综合信息,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最重要综合性物证。
大观街、庆丰街十字路口的“八面风”建筑,四面屋顶很有韵味。
小西门交叉口处的“东风商店”是典型的西式“八面风”建筑,也是上世纪60年代老昆明城的十大建筑之一(已被拆除)。
宝善街与祥云街转角处的“八面风”建筑。
北京路交三桥口处错落有致的是典型老昆明传统“八面风”建筑(现为天元百货商店址)。
长春路与青年路小花园口的“八面风”建筑,是一处很温馨的小楼。
典型的西式“八面风”建筑(宝善街与护国路转角,现华尔贝大厦址)。
青云街与丁字坡转角处仅有一层楼高的“八面风”建筑。虽只有一层,但屋顶的处理可不简单。
全西式建筑的南屏街突然插入一处矮小的青瓦“八面风”建筑,在此街中显得很突出,很温馨,
昆明留存下来的老宅子还是很多的,目前大多变成展馆或食馆,让我们一一来盘点下吧。
首先要说是讲武堂,现位于翠湖西路22号。修建于1909年,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,是清代末期、民国初期为培养陆军军官而创立的学校,被誉为黄埔军校的摇篮。目前作为博物馆免费供游客游览,其内陈列了当时陆军军官们上课、跑操、训练、休息的情境。
同样位于翠湖边的石屏会馆,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,至今已有200年历史了。上个世界20年代,石屏会馆作为昆明读书人、行商落脚之地。现在作为食馆,广纳往来宾客。虽说石屏会馆没有雕梁画柱,没有奇山异石,但是全木建筑以及其所呈现出的艺术性、历史性,被列入“昆明文化遗产保护建筑”。
得意居同样始建于清代末期、民国初期,距今有百年历史。曾是蔡锷将军和小凤仙的故居。也是昆明现存的唯一的“走马转角楼”的老宅子了。目前同样作为食馆招待来宾。
还有一栋老宅也不得不提,那就是翠湖1923——云大创建人之一王九龄先生的故居,是一栋土黄色的四合院,具有苏州沧浪亭的建筑特点,古色古香,至今也有90年的历史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昆明转角大阳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昆明转角大阳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